促进包裹传递模式变革

——浙江邮政推进集包作业成效显著
陈孟亮2019-10-25来源:中国邮政网

  自2017年6月起,浙江省邮政分公司围绕“时限、成本、服务”三个命题,积极探索快递行业规律,率先推进快递包裹集包作业,以流程优化为主要抓手,配套网络组织、生产管控、激励机制、科技赋能,促进快递包裹传递模式变革,有效支撑了浙江包裹业务从日均60万件至400万件的跨越式发展,提升了邮政包裹快递产品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。

  集包作业是指在收寄点或县域将同一路向的邮件进行总包封发,经过中转局时不需进行开拆分拣,仅需对总包进行经转,直至落地局才将总包开拆并分拣邮件的作业模式。在推进集包作业过程中,浙江省分公司不断创新、实践,经历了散件到集包、集包到“混合收寄+集包”的发展阶段。

  主要做法

  ——推进前置集包,从集包到“混合收寄+集包”

  在集包地点上,根据集包原理确定前置集包为主、中心局集包为辅的原则,在日均量超过3万件的县域和量大的收寄点设置集包点,完成邮件从散件到总包的过程。在集包深度上,按照重点路向重点发展的思路,确定了“85个省际封发局+N个地市”的集包深度(目前共200个集包格口)。在集包邮件规格上,重点路向集包规格按差异化设置,省内及长三角路向实施全规格集包,其他省际路向集包邮件规格为1公斤以下或最长边30厘米以下邮件,以及薄片形、扁平状、直径较小的筒状邮件。在工艺配备上,按照模块化思路推进,业务量小的单位采用“多层胶带分拣线+集包笼”,业务量大的单位采用“多层胶带分拣线+小件分拣机”,工艺简单、投入少,能够快速形成能力。2018年底又在集包作业基础上,投入混合收寄设备,实现收寄、称重、计费、粗分一体化,减少了作业环节。截至2019年9月,全省已有21个单位投入使用混合收寄设备,实施“混合收寄+集包”模式。

  ——创新网络组织,形成全省功能清晰的布局

  根据集包作业原理,加强前端能力,释放中心局能力,均衡全省生产压力。一是打破行政区划,设立分中心,调整中心局功能。以市场为导向,按照顺向原则,在包裹产出地或集聚地进行分中心建设,承担邻近县域集包作业,产生规模效应;中心局则由原来以散件为主的处理中心,转变为以总包为主、散件为辅的“分拨中心”,经转效率更高。二是网络柔性化,建立多点集散模式。强化非省会中心局和地市分公司功能定位,出口直达、进口分散。截至2019年9月,出口方面非省会中心局和地市直发占比达到70%,进口方面非省会中心局和地市承担全省的42%,省内互寄方面,全省共有60个局对实现直达,局对直达率超过50%。三是实施运输多样化,网络组织更灵活。在传统“点对点”运输基础上,开展实施邮路多点串跑模式,在保障时限前提下,采取“接力运输”形式,顺向沿途填装,避免邮件多次落地、重复处理。截至2019年9月,全省共有25条省际干线邮路采用了多点串跑模式。

  ——强化生产管控,提升网运生产质量效益

  加强生产运营管控,向管理“要”质量“要”效益。一是严格执行后一环节把关制度,中心局每日随机抽取50个总包,检查分拣质量,对于未按要求封发或错分误分等现象进行通报、责令整改,树立生产质量观念。二是制定口诀式规范,由于集包作业与散件作业差异较大,浙江邮政将作业流程及操作规范转换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式语言,通过告示牌的形式悬挂在生产现场显眼处,使作业人员时刻都能掌握作业流程和规范。三是加强外包管理,制定外包人员管理办法,在符合相关法律前提下,推行一定的奖惩机制。四是创新打包方式,推广双侧固定卡位撑袋架和缝纫式封包机,形成的总包多以方形为主,邮袋和车厢的空间利用率极大提升。

  ——建立激励机制,保障集包工作持久开展

  根据“责权对等、鼓励经营、流程优化”的总体思路,按照“谁收寄、谁付费,谁处理、补偿谁”的原则开展集包作业相关结算调整。一是省内调整处理转运费结算,由于集包模式下中间环节以总包形式经转,较散件模式难度、成本更低,因此在集团公司结算的全省网运处理费基础上,可以进行省内二次调配,集包邮件越多,结算优惠越大。二是进行集包作业费用的结算,对于非定点集包单位收寄的邮件,可由中心局代为集包,但需进行集包费用的结算,使中心局运营趋向市场化。三是制定奖罚办法,对于定点集包单位,按其集包数量与质量进行奖励,集包邮件数量越多、质量越高,所得奖励越高;同时,为严肃管控生产秩序,对应集包而未集包的单位,按违规邮件量进行处罚,奖优罚劣,督促与激励并重,提升集包单位积极性与集包作业的质量。

  ——运用科技赋能,为生产管控提供强大助力

  省内自主开发了“省内小包流量流向预警与调度辅助系统”,用信息化手段为生产管控提供抓手。一是统计集包生产数据,量化全省集包作业开展情况。二是细化统计颗粒度至县域,为确定集包单位提供依据。三是分析过往的历史大数据,评估各单位生产状况和压力,为动态调度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。

  成效显著

  在长三角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,浙江邮政大力发展寄递业务,实现了快递包裹业务的快速发展,特别是结合区域市场和产品特性,创新实施集包模式,缩短了处理时限,实现了降本增效。

  ——时限更快,客户体验好

  一是收寄时长大幅缩短,混合收寄使收寄与集包两个操作动作有效结合,提升收寄效率。根据统计,每台混合收寄设备的收寄效率约为2000件/小时,较之前PDA收寄提升2.3倍。二是中心局处理时间更短,中心局以总包经转为主,装卸车环节用时更短。以9.6米车型为例,散件模式装卸车需2~3小时,而总包装卸仅需1小时。截至2019年6月,浙江邮政出口全国包裹平均时长为53.4小时,较推行集包作业前缩短36.7小时,邮件时限水平明显提升。

  ——成本可控,企业效益好

  在收寄成本方面,“混合收寄+集包”模式下,收寄、称重、计费、粗分一体化,大幅降低收寄成本。以义乌邮政分公司为例测算,可节约收寄成本每件约0.12元。在处理成本方面,中心局以总包经转为主,较散件模式节约0.202元/件。在建设成本方面,从开始实行集包模式起,日均处理能力从135万件提升到600万件,较散件模式少投入5.88亿元。

  ——服务更强,经营支撑好

  包裹业务发展离不开网运能力的强力支撑。在日常生产方面,浙江邮政日均收寄量已达到400万件,连续三年业务量增幅保持在100%以上,但网运生产始终保持平稳有序。在旺季生产方面,比如2018年“双11”等旺季,业务量激增为日常的2~3倍(最高峰时700万件),相比散件模式没有出现“爆仓”“堵塞”等现象。在客户体验方面,自2017年起日均量从60万件增长至400万件,翻了5倍以上;每公斤资费提高1.35元,件均重量减少到0.64公斤(全国邮政最轻),在快递市场竞争激烈的浙江,包裹业务发展速度和质量仍能不断突破,从侧面反映了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的提高。

  ——全网受益,分拣次数少

  集包作业也为全网带来贡献。从分拣次数看,“混合收寄+集包”模式以总包形式经转,平均分拣次数较散件明显减少,每少分拣一次,意味着时效的提升和成本的节省。根据测算,2018年,通过集包作业将2.632亿件散件转化成仅1234万个总包的处理单位量,按处理的单位量的角度衡量,集包作业后的处理单位量仅为散件作业的1/20,处理单位量减少,分拣次数降低。

  经验启示 

  启示之一:紧跟行业发展规律。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。对标行业,集包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快递行业的通用做法,且在业务规模持续膨胀的快递行业,集包模式有着散件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。邮政企业要想在快递行业中实现破局,就必须要尊重行业规律,要紧跟行业发展动态,才能在行业做法基础上更进一步,取长补短,发挥国有企业优势,真正承担起“国家队”的责任。

  启示之二:流程优化是持续动态的过程。自2015年推行散件化、流水化以来,散件模式下通过投入双层分拣机实现邮件自动化分拣、直连装车等,为邮政包裹业务的最初发展立下汗马功劳;但当业务规模不断扩展时,散件模式遇到了作业瓶颈,集包模式却能有效弥补散件模式的缺陷,为包裹业务持续发展提供助力。

  启示之三:成本意识要贯彻到“底”。快递行业是一个薄利行业,要想实现包裹业务赢利,就要将成本意识贯彻到生产一线。在推进集包工作过程中,降本增效是各项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则。对于设备的投入,以投资低、见效快的胶带线为主;对于封包模式,推广方形打包、缝纫式封包等节省邮袋空间的做法;对于网络组织调整,以市场为导向,将主要资源投入包裹发源地等。只有将成本不断压缩,包裹业务才能持续长久地健康发展。

Baidu
sogou